副教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系师资 >> 档案学系 >> 副教授 >> 正文
谭必勇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0日 19:28    点击次数:

 


姓名:谭必勇

性别:

职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招收中国史“档案与数字史学”、“数字人文”方向博士研究生

出生年月:1979年12

籍贯:湖南泸溪

联系方式:tanby2002@163.com或 biyong_tan@sd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1998年9-20026月,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学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9-20056月,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学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5年9-20086月,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学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10月至20111月,公司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3年8-20151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研究学系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外档案学经典文献导读、数字档案馆、信息管理导论

研究生课程:档案、信息与数据治理;档案、媒介与社会治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工坊

近期研究兴趣

档案与数字人文、大数据与档案数据治理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9BTQ097),20万,主持人,2019-2022年

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3CTQ054),18万,主持人,已结项,2013-2018年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公众需求导向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870032),7万,主持人,已结项,2010-2013年

4.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服务决策咨询项目“山东省政务数据开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9BJCJ48),5万,主持人,2019-2020年

5.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山东省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03092),3万,主持人,已结项,2009-2011年

6. 公司新文科项目“面向数字人文的‘大数据与档案生态实验室’培育与建设”(项目批准号:2020XWKB002),主持人,2020-2021年

7. 公司“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计划:“‘课程思政’视角下硕士生实践教学培育文化自信意识的探索与创新——以《中外档案学史引论》课程为例”,主持人,2020年

8. 公司自主创新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面向公众需求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IFW09035),主持人,已结项,2009-2012年

9. 公司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面向‘数字记忆’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主持人,已结项,2015-2017年

校外公司活动

审稿人:国际顶级信息学院联盟年会(iConference)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情报知识》《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主编:河南省档案局主办的《外国档案》电子期刊(20138-20186月)

编委:《中国档案研究》 《山西档案》 《兰台世界》

公司兼职:

2019      首届《档案学通讯》年度优秀论文作者

2019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委员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9      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青年公司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7      第四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征文二等奖

2012, 2017       公司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7       山东省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4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

2013       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2, 2019       公司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

2012        山东省档案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课件作品竞赛公司一等奖指导教师

著作

1. 独著

《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29万字

2. 参编或合著

(1) 胡鸿杰主编:《档案文献编纂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承担该书第三编“出版物”的框架设计及主要内容的撰写任务,约9万字)

(2) 王新才等著:《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排名第二,撰写第2、3章,约10万字)

(3) 于海广主编:《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三作者,撰写约10万字)

(4) 肖秋会主编:《档案信息检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本人承担第9章第5节的撰写任务,约1万字)

(5) [荷] Sven den Boer主编,张晓娟、王新才等译:《六西格玛在IT管理中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本人承担第4章3、4节的翻译工作,共计4万字)

代表性公司论文

1.《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论逻辑与结构要素——基于上海市“一网通办”的实践与探索》,《电子政务》(CSSCI),2020年第8期,第60-70页,第一作者

2.《政治服务、社会服务与历史记忆:新世纪中国档案媒体形象》,《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20年第2期,第113-125页,第一作者

3.《立足本土与跨界融合: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档案学通讯》(CSSCI),2020年第3期,第104-112页,通讯作者

4.《小数据思维驱动下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精准化服务路径探析》,《档案学研究》(CSSCI),2020年第3期,第75-82页,通讯作者

5.《“重生的记忆”:新旧动能转换视阈下我国工业遗产档案再利用路径研究》,《北京档案》(北大核心),2019年第12期,第12-15页,通讯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6.《数据驱动智慧服务:澳大利亚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电子政务》(CSSCI),2019年第10期,第68-80页,通讯作者

7.《权力、技术与记忆构建:西方社群档案建设述评》,《档案管理》(北大核心),2019年第1期,第4-8页,独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19第3期全文转载

8.《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档案馆开放思想的滥觞》,《档案学通讯》(CSSCI),2019年第2期,第4-8页,独著

9.《加拿大联邦政府数据治理框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电子政务》(CSSCI),2019年第1期,第11-19页,第一作者

10.《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政策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情报理论与实践》(CSSCI),2018年第10期,第51-56页,第一作者

1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筹建“国家档案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档案学研究》(CSSCI),2018年第5期,第135-144页,独著

12.《社会记忆构建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整合与传播——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为例的考察》,《兰台世界》,2018年第6期,第13-17页,独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13.《由“角川商法”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以影视、档案与出版业的互动共享机制为例》,《出版科学》(CSSCI),2018年第2期,第28-35页,第一作者

14.《文化遗产的社交媒体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基于“长尾效应”的讨论》,《情报科学》(CSSCI),2018年第3期,第20-25页,第一作者

15.《社会记忆视野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化路径探析》,《档案学通讯》(CSSCI),2018年第1期,第62-66页,第一作者

16.《社群档案视域下公共档案资源体系的多元化建设路径——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为例》,《档案学研究》(CSSCI),2017年第6期,第117-124页,第一作者

17.《渐进式融合:iSchools背景下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趋势及其启示》,《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17年第6期,第50-59页,第一作者

18.《我国开放政府数据平台数据质量研究——以十省、市为研究对象》,《情报杂志》(CSSCI),2017年第11期,第99-105页,第一作者

19.《“证据的神圣性”:希拉里·詹金逊古典档案思想成因探析》,《档案学通讯》(CSSCI),2017年第2期,第19-22页,独著

20.《档案基金会资金筹集与运用策略探析——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为例》,《档案学研究》(CSSCI),2017年第1期,第111-117页,通讯作者

21.《从文化层面解读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的早期发展模式》,《档案学通讯》(CSSCI),2015年第4期,第84-87页,独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2.《如何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解读西方公共档案馆公众教育职能的演变》,《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13年第4期,第85-94页,独著

23.《基于大学生需求的政务微博发展对策研究——以公司学生为例》,《中国传媒报告》(新闻传播学重要期刊),2013年第4期,第114-126页,通讯作者

24.《档案学研究的国际进展——基于九种国际档案学期刊论文的计量分析》,《档案学研究》(CSSCI),2013年第2期,第80-84页,第一作者

25.《基于STOF框架的手机档案馆服务模式研究》,《档案学通讯》(CSSCI),2012年第6期,第72-75页,独著

26.《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形成及采集研究》,《档案学通讯》(CSSCI),2011年第6期,第16-19页,独著

27.《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图书与情报》(CSSCI),2011年第4期,第7-11页,第一作者

28.《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其实现策略研究》,《档案学研究》(CSSCI),2011年第2期,第69-74页,第一作者

29.《电子政务环境下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体系的构建研究》,《浙江档案》(北大核心),2010年第12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11第3期全文转载

30.《欧美国家档案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路径及其启示》,《档案学通讯》(CSSCI),2010年第6期,第34-37页,第一作者

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研究综述》,载王新才主编《档案学研究进展(第二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372页,第一作者

32.《政务信息资源获取与公开的路径选择》,《图书与情报》(CSSCI),2010年第5期,第23-27页,第一作者

33.《论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档案与建设》(北大核心),2010年第1期,第13-16页,独著

34.《目录控制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9年第5期,第30-36页,独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35.《基于政府决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CSSCI),2009年第4期,第37-40页,第一作者

36.《欧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借鉴意义》,《档案管理》(北大核心),2008年第1期,第73-76页,通讯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37.《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问题初探》,《档案学研究》(CSSCI),2007年第4期,第23-26页,独著

38.《知识管理与高绩效行政组织的建立》,《图书情报工作》(CSSCI),2007年第6期,第94-96页,通讯作者

39.《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档案学研究》(CSSCI),2006年第4期,第17-22页,第一作者

40.《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5年第6期,第18-22页,第二作者

41.《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国档案》(北大核心),2004年第9期,第48-49页,独著

42.《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功能与模式转换研究》,《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4年第4期,第36-38页,第一作者

43.《档案编纂出版物优先数字化分析》,《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3年第5期,第58-59页,独著

44.《从史馆制度看唐代档案文献编纂》,《山西档案》(北大核心),2003年第5期,第9-11页,独著

45.《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档案与建设》(北大核心),2003年第7期,第9-11页,独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46.《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中档案信息的优先数字化方案》,《澳门理工学报》,2003年第1期,第121-128页,独著

47.《从“弃档”现象看我国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北京档案》(北大核心),2003年第3期,第32-34页,独著

国际公司会议

1. Biyong Tan, Xinxin Xu, Xiaochuan Yuan. The National Archives Movem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 Retrospective and Reflections. Archiv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stitute 2018 (AERI 2018), U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July 8-13, 2018

2. Biyong Tan. Archival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 China’s Archiv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rchiv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AERI 2015), US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July 13-17, 2015

3. Biyong Ta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Digital Archives (LCDA) - Concept, Framework and its Education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Section for Archiv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CA-SAE 2015 conference, US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July 11-12, 2015

4. Biyong Tan. Exploring Multiple Paths for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s Developments: A Social Memory Perspective.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s–Enhancing public services via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June 6-7, 2015

5. Biyong Ta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Digital Archives (LCDA): Conception and Potential Benefits. Archival Education & Research Institute 2014 (AERI 2014), US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July 14-18, 2014

个人主页:https:/info/1429/13528.htm




【作者:    责任编辑:】


上一条:陈建

下一条:霍艳芳


关闭